关于膜结构建筑的文化回顾

日期:2017-08-30

     膜的最高本性就是自由和透明。奔行的阿拉伯马征服了广袤空间,而帐篷则为牧人和战士提供临时家园。这些元素打开了闭抑的生活,赋予它自由的活力。帐篷又是透明的,它的四壁可以打开和卷起,由此获得敞亮和通透的特征。而这是自由的另一种属性——把生活置于开放的平台。膜是人和自然持续交换的最佳介质。


     为了响应膜的哲学,德国建筑师奥托(Frei Otto)于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建造的德国馆,犹如一个庞大的帐篷群落,是按蜘蛛网仿生原理设计的网索支撑体系,其上覆盖半透明的膜1。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体育馆沿用了这一结构,但它全部由有机玻璃组成,玻璃的薄脆性跟拉吊的柔韧性发生了巧妙的组合,令建筑物呈现出纯净明快的气质。战后德国一直在清洗自己的纳粹色彩。柏林新国会大厦,一个庞大的玻璃织体,响应着膜结构的开放母题,跟慕尼黑的帐篷彼此呼应。它放射出的水晶光芒,诠释了一个高度透明开放的社会。

    

    北京也在利用膜结构展开权力叙事。为奥运比赛而造的国家游泳馆(水立方),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建筑,外表完全采用膜组织,以临摹水体文明的特征。整个筑体由3000多个形状各异的气枕组成,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。气枕可以通过充气管线充气,随时幻变为“气泡”。只有2.4毫米厚的膜结构气枕,像一层细腻的皮肤,温柔地裹住矩形建筑,犹如比玻璃更会呼吸的皮肤,以接纳更多的阳光和空气。但水立方未能完成对传统建筑造型的超越。尽管它在黑夜里可以自体发光(由此免除了外部泛光照明),却仍是一种善于表达权力的矩形(立方)物,没有离弃闭抑呆板的秩序本性。它不过是一只被光柔皮肤包装过的黑旧匣子而已。